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41篇
  免费   616篇
  国内免费   151篇
财政金融   882篇
工业经济   350篇
计划管理   1441篇
经济学   1684篇
综合类   1379篇
运输经济   51篇
旅游经济   177篇
贸易经济   1307篇
农业经济   517篇
经济概况   1020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217篇
  2022年   288篇
  2021年   411篇
  2020年   434篇
  2019年   257篇
  2018年   251篇
  2017年   252篇
  2016年   258篇
  2015年   316篇
  2014年   492篇
  2013年   616篇
  2012年   607篇
  2011年   728篇
  2010年   514篇
  2009年   460篇
  2008年   616篇
  2007年   560篇
  2006年   471篇
  2005年   317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研究:基于背景、效果与未来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对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前后关系、相同政策在不同区域内的执行效果差异,能够为更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提供参考。[方法]主要运用了资料分析和定性描述的方法,首先按照耕地保护政策内涵划分为5个阶段,其次从时间、空间两个尺度,判断了耕地保护政策的数量、质量保护效果差异,最后提出了未来政策出台的方向和趋势。[结果]时间尺度上:1986年、1997年、2004年出台的政策对耕地数量保护的成效明显; 2014—2016年耕地质量保护效果略优于2009—2014年; 目前数量保护成效较好,但质量保护远未达到要求。空间尺度上:耕地数量保护效果西部地区最好,东北地区次之,中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 耕地质量保护效果中部地区最佳,东北地区次之,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结论]未来政策可向规范补充耕地全国统筹、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法律体系、调动农户保护耕地积极性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2.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 公园绿地在降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公园绿地布局以 减缓热岛效应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 区,利用辐射传输方程和泰森多边形分析城市热岛情况及公园 绿地布局现状,采用P-中值模型结合城市用地规划确定公园 绿地布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福州市主城区的整体温度偏 高,其热岛范围达城市总面积的11.78%;2)共提取福州市主 城区公园绿地47个,总面积为11.11km2,占主城区总面积 的4.47%,公园绿地布局总体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3)利用 P-中值模型对公园绿地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得出18个公园绿 地需要优化,其中包括福州动物园、环南公园等12个一级优化 公园绿地,以及屏山公园、琴亭湖公园等6个二级优化公园绿 地;4)结合福州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得到50个潜在公园绿 地建设点,主要集中于城门镇、盖山镇及新店镇。  相似文献   
73.
能源消费和供给的重要性使得政府给予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更多关注和支持,能源企业经营存在较大风险使得能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呈现一定特殊性。以我国能源企业2013-2018年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能力指标为样本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动态面板门槛效应模型,在评价能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分别研究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及企业规模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综合能力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而产出能力的表现并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和能源企业的技术政策制定和创新投入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面筋含量是影响小麦和小麦粉品质的重要因素,面筋吸水率是小麦储存品质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小麦面筋含量测定中的关键步骤和重点环节进行了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试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及应注意的事项,以期为各基层试验人员提供借鉴,为未来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基于2009—2017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比较了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所履行的环境责任差异,研究了控股家族涉入对企业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家族企业比非家族企业更少地履行环境责任;在家族企业中,所有权比例的增加会显著降低环境责任水平,家族成员出任董事长会象征性地披露更多环境责任信息,家族涉入时间与环境责任之间总体上呈现出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家族企业会有选择地履行环境责任以维护家族声誉同时减少经济利益损失,控股家族涉入对环境责任的影响在创业型和非创业型家族企业中有所不同,在强制披露的企业中所有权比例对企业环境责任的消极影响会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7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地完善,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上升,这时我国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所以企业应该及时转变自身的财务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论文针对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变革进行分析,介绍财务部门的主要作用和发展现状,并提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7.
本文首先基于住房财富效应,构建了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跨空间影响的分析框架。该框架阐释了住房财富效应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区间房价的空间传导、居民的异地消费以及消费的示范效应,使得本地房价变动可能引起周边地区居民消费的连锁反应。其后,本文利用中国278个地级市2000—2018年数据,通过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不同地区住房财富效应的差异,以及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跨空间影响。结果显示:(1)虽然中国整体上存在住房财富效应,但西部城市财富效应并不显著,并且核心城市还存在负财富效应。(2)不同城市间房价对消费存在跨区影响。东部城市和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消费的正向影响很显著,而边缘城市则对周边城市消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不同城市间的消费也具有空间上的示范效应。最后,本文从房价和居民消费空间联动的视角,为政府扩大内需、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8.
基础设施既可以作为特殊的资本存量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通过促进投资和劳动力增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提高存量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生产要素效率)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Barro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中国1992—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和中介效应模型对两条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交通、能源、通信三类基础设施的影响以及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均表现出异质性。直接效应呈动态上升趋势,中介效应则逐渐下降。针对异质性的原因,本文进一步采用非线性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规模扩张型、数量型或外延型,而不是以质量型和内涵型为主的形式。能源和通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具有规模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不显著,但也对经济增长具有持续促进作用。这说明目前我国三类基础设施仍然具有较大投资潜力。其中的关键是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要素效率。  相似文献   
79.
Abstract

The first broad reform of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legisl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entered into force in May 2018 (Regulation (EU) 2016/679, the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Remarkably, with this reform a risk-based approach has been introduced as the core data protection enforcement model, while data protection authorities see their regulatory role significantly weakened. The risk-based approach is to be implemented by the data controllers (i.e. the operators) via data protection impact assessments (evoking the establishe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ocedure) and notification of breaches, among other procedures. Hence the scope of both the concepts of risk and risk regulation spread beyond conventional domains, namely the environment, public health or safety, i.e. physical risks, to encompass risks to intangible values, i.e. individual rights and freedoms, presumably harder to assess and manage. Strikingly, the reform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a confident discourse by EU institutions, and their avowed belief in the reform’s ability to safeguard the fundamental right to data protection in the face of evolving data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cifically, big data,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related algorithmic decision-making. However, one may wonder whether there isn’t cause for concern in view of the way the risk-based approach has been designed in the data protection legisl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risk-based approach to data protection is analysed in the light of the reform’s underlying rationality. Comparison with the risk regulatory experience in environmental law, particularly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ocedure, is drawn upon to assist us in pondering the shortcomings, as well as the opportunities of the novel risk-based approach.  相似文献   
80.
This paper analyzes Milton Friedman's (1968a) article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 via a discussion of seven fallacies concerning the article. These fallacies are as follows: (i)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 was Friedman's first public statement of the natural rate hypothesis. (ii) The Friedman–Phelps Phillips curve was already present in Samuelson and Solow's (1960) analysis. (iii) Friedman's specification of the Phillips curve was based on perfect competition and no nominal rigidities. (iv) Friedman's (1968a) account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Great Depression contradicted the Monetary History’s version. (v) Friedman (1968a) stated that a monetary expansion will keep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real interest rate below their natural rates for two decades. (vi) The zero lower bound on nominal interest rates invalidates the natural rate hypothesis. (vii) Friedman's (1968a) treatment of an interest-rate peg was refuted by the rational expectations revolution. The discussion lays out the reasons why each of these seven items is a fallacy and infers key aspects of the framework underlying Friedman's (1968a)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